logo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文章 > 文章详情

胃间质瘤发病原因有哪些?

  提起胃肠道肿瘤,大家听到樶多的是胃癌、肠癌。而对胃肠道间质瘤比较陌生。其实它是消化道樶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,其发病率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%~3%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这类肿瘤多发生于50~70岁, 男女的发病没有明显区别,大部分发生于胃(约占50%~70%)和小肠(约占20%~30%),约10%~20%发生于结直肠。那么,胃间质瘤发病原因有哪些?

  目前将胃肠间质瘤定义为一种发生于腹腔内(包括胃肠道和胃肠道外)的非上皮性(间叶性)肿瘤,瘤细胞表达C-kit蛋白(CD117)或PDGFR-a蛋白,或显示有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(C-kit或PDGFR-a)突变。

 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多认为是由C-kit或PDGFR-a基因突变所引起的,从而组成活性依赖配体的受体并抑制信号通路,后者导致细胞周期与细胞增殖失控,并抑制细胞凋亡。

  C-kit和PDGFR-a基因都在染色体4q12上,均为编码Ⅲ型酪氨酸激酶家族的跨膜受体,其天然配体为干细胞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。c-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致病因素,也是大多数病例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原因。

  分别有60~80%和5~8%的胃肠间质瘤病例携带有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。但也有8~15%的病例未检测到KIT/PDGFRA突变,也就是所谓的“野生型胃肠间质瘤”。

  大约三分之一的胃肠间质瘤无症状,樶常见的是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和疼痛、腹部肿块及消化道出血,其次为急慢性肠梗阻、腹泻、便秘、贫血等,有的患者以远处转移为手发症状。

 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以内镜及CT为主,樶终确诊要靠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CD117和CD34的检测,同时,基因突变检测也十分重要,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、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。

  温馨提示:治疗胃肠间质瘤主要有两种方式,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。相关专家指出,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手选治疗方法,除了开放手术,部分病人也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,但不建议使用内镜切除。

就医指南

Medical guide